白州12和响17据说即将停售,又把日威推到了焦点下。先不说所谓 “产能不足,无法满足高品质的要求” 到底靠不靠谱,但日威年份酒难买,是不争的事实,导致价格同时节节攀升。Dave Broom这几天写了篇文章,说他去参加Tokyo Bar Show的见闻,就提到去酒铺看到苏威货架上茫茫多,应有尽有,但旁边本地日威架子上几乎空空如也。 在问题的另一端,是近几年来开始出现在市场上的伪日威。 仓吉,鸟取,户河内,鹰,香薰,YAMAZAKURA,KARUGAMO,这些威士忌品牌估计见过的人不少。包装都贴近大厂风格,动不动就毛笔汉字,价格相对平易近人,在各大游客聚集的百货商场以及酒铺都能见到。他们的共同点:里面装的都不是日本威士忌。 可是这些酒标上明明写着 “Made in Japan”,“Product of Japan”这类原产地标识啊,怎么会不是日本产?这就要从法律法规说起了。 苏格兰威士忌有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制度。从原料,产地,生产方式,陈年时间,酒标规则,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律约束。标注Scotch Whisky的酒肯定是全程苏格兰产,并符合所有法律要求,绝不会有错。这些法规对威士忌产业整体上有很大的影响力,各国家的威士忌产业都基本上参照苏威法规,许多威友也潜移默化的把这套法规套用在所有威士忌上。但苏威的法律实际上对于别的产区毫无效力。 日本并没有专门制定推出威士忌相关法律,日本威士忌厂也没有义务严格按照苏威法规来做。于是 “日本威士忌” 这东西,只需要符合日本普通食品饮料的法规就行。而现行日本法规是,只要商品最后一个生产步骤在日本完成,并对商品有改造,使得其特点有明显的改变,就可以合法标注Made in Japan。也就是说,进口的99%完成度的半成品,在日本完成最后的1%,也可能算作日本产品。 上面提到的这些威士忌品牌,就是利用这个法规。进口廉价苏格兰调和威,在日本过桶几个月,颜色和口感都有所改变后,就摇身一变成了日威,不少人疯抢的热门货。 这些酒,本身没有什么问题,仍然是经过陈年的正经威士忌,口味品质都不一定差。但这类明显趁着日威风潮,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,确实恶心。希望大家留个心眼。 |